自2021年9月1日起,資策會實體人才培訓業務,移轉予「資展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

太陽

透過此任務我將獲得: Through this task I will gain:
 
20

分析力

20

溝通力

20

實踐力

20

主動力

20

創造力

 

第8單元:觀測太陽

 


主要教學內容

觀測太陽是天文學的重要領域,有助於研究太陽的物理特性、磁場活動、太陽風以及太空天氣的影響。太陽的強烈光芒和輻射使其觀測具有挑戰性,需要專門的設備與安全措施。從業餘愛好者到專業天文學家,觀測太陽的方法包括直接觀測、間接成像與科學儀器監測,均能提供豐富的太陽資訊。

太陽觀測的基本原則

太陽表面(光球層)溫度約為攝氏 5,500 度,發出強烈可見光與高能輻射為避免眼睛或設備損傷,觀測太陽需遵守以下原則:

  • 安全性:絕不可直接以肉眼或無保護裝置觀看太陽。
  • 減光設備:須使用專用太陽濾光片或投影法降低光強與輻射危害。

 觀測波段與資訊來源

太陽觀測涵蓋多種電磁波波段,包括:

  • 可見光:揭示光球層的黑子與顆粒結構。
  • 譜線(656.3nm):呈現色球層中的日珥與閃焰。
  • 紫外線與極紫外線(EUV):源自日冕與高溫區域,可偵測閃焰、日冕活動與日冕物質拋射等劇烈現象。
  • X射線:提供太陽高能活動的關鍵線索,特別用於監測大型閃焰與能量爆發。

這些資料來自地面望遠鏡與多枚太空探測器的聯合觀測,如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SOHO)、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SDO)、帕克太陽探測器與歐洲太陽軌道器等。

太陽科學永久郵票的多波段呈現

上圖是來自美國郵政署(USPS)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 2021 年合作發行的「太陽科學永久郵票」(Sun Science Forever Stamps)系列,旨在慶祝 NASA 長年對太陽觀測的貢獻,特別是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SDO)任務超過十週年。整套郵票共十枚,展示太陽在不同電磁波波段下的樣貌,呈現其在不同溫度與高度的大氣層中所展現的動態結構與活動現象。

郵票影像涵蓋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極紫外線與 X 射線等波段,經過假色處理以突顯不同層次與特徵,並非肉眼所見的真實色彩。每張影像皆對應一種太陽現象或觀測重點:

Solar Flare(太陽閃焰):日冕中的劇烈能量釋放,常見於極紫外線或 X 射線波段。

Active Sun(活躍的太陽):整體磁場活動強烈,黑子、閃焰與日冕結構豐富。

Plasma Loops(電漿環):由磁場引導的高溫電漿弧線,出現在日冕中。

Sunspot Groups(太陽黑子群):光球層表面的低溫暗區,磁場活動集中區域。

Coronal Hole(日冕洞):日冕中磁力線開放、密度較低的區域,是高速太陽風的來源。

Ultraviolet View(紫外線下的太陽):呈現色球層與過渡區的高溫結構。

Magnetic Fields(太陽磁場):顯示太陽表面與大氣中磁場的分布與變化。

X-ray Emissions射線輻射):顯示來自高溫活動區的能量輻射與閃焰來源。

Eruptive Prominence(爆發性日珥):色球層中懸浮的電漿體向外噴發的現象。

Solar Corona(太陽日冕):太陽最外層的大氣,高溫稀薄,結構複雜且動態劇烈。

這套郵票不僅具有收藏與紀念價值,也展現了科學視覺化的美學與教育意義,讓大眾得以一窺太陽這顆動態恆星的多樣面貌,並認識太空觀測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太空天氣與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特殊事件觀測

日食觀測:日全食期間短暫可見日冕與色球層,須配合濾光與準確時間安排。

從黑子到日冕的視窗

觀測太陽需要兼顧安全措施、光學技術與多波段分析,從簡易的濾光觀測到複雜的太空探測,涵蓋了不同層次的研究需求。這些觀測成果不僅幫助我們了解太陽本身的變化,也讓我們預測其對地球環境與人類科技的潛在影響,是開啟恆星物理與太空氣候理解的關鍵途徑。

評量 Evaluation 1: 請問觀測太陽千萬不能以哪種方式觀測(會造成視網膜損傷)?



 已過關  未過關  目前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