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分析力
溝通力
實踐力
主動力
創造力
主要教學內容:
一層又一層的太陽
太陽看起來像是一顆亮亮的圓球,但其實它是一個由電漿構成的大火球。從高溫高壓的核心,到外層稀薄的日冕,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功能,也用不同的方式傳送能量。太陽的內部分成三層:核心、輻射區、對流區;外面的大氣也分三層: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這些區域在溫度、密度和運作方式上都有明顯差異。
圖說:太陽的分層結構示意圖。
太陽的內部世界
雖然我們沒辦法直接看到太陽裡面,但靠著一種叫「日震學」的技術(類似用地震波了解地球內部),再加上太空望遠鏡和理論計算,科學家已經對太陽的內部有了相當深入的了解。
核心:太陽的能量工廠
太陽的核心位在正中央,半徑約佔整個太陽的五分之一,裡面就像一個巨大的發電廠。這裡溫度高達攝氏 1,500 萬度,壓力是地球大氣壓的 2,500 億倍,密度也非常高,約為每立方公分 150 公克,是水的 150 倍、黃金的 8 倍左右!
在這種極端環境下,氫原子核會互相融合成氦,這就是核融合反應。這個過程叫做「質子-質子鏈反應」,每秒大約有 6 億公噸的氫在進行融合,其中約 400 萬公噸的質量轉換成能量(根據 E=mc²),產生巨大的光和熱。這些能量最初是高能伽馬射線,但在太陽內部穿透層層物質時,會慢慢轉成可見光和其他波長的電磁輻射,最後才傳到我們的地球上。
輻射區:光子的迷宮
輻射區環繞在核心外層,延伸到太陽半徑的 70%。這裡的溫度從攝氏 700 萬度降到約 200 萬度左右,密度也從每立方公分 20 公克降到 0.2 公克。這個區域的工作就是幫核心把能量往外傳送,不靠熱對流,而是靠光子(電磁波)輻射。不過因為這裡太密,光子一路上不斷被吸收、再重新發射,就像走迷宮一樣,所以從核心傳到輻射區邊緣,可能要花好幾十萬年!這區的物質很穩定,幾乎沒有像水滾那樣的對流運動。
對流區:太陽內部的翻滾區
對流區是輻射區外面一層,離太陽表面最近,佔太陽半徑的最後 30%。溫度從攝氏 200 萬度一路下降到接近光球層的攝氏 5,500 度。這裡的能量傳遞方式不再靠輻射,而是像煮開水一樣的對流:熱氣上升、冷氣下沉,來回翻滾。這種運動會形成排列整齊的對流單元,也讓太陽表面呈現出粒狀結構。對流區的運動不僅傳遞能量,也與太陽磁場的產生有關。這種現象被稱為「發電機效應(Dynamo Effect)」,這也是造成太陽表面黑子與閃焰活動的主要原因。
圖說:太陽對流層頂部的垂直剖面示意圖,顯示其表面的粒狀結構。
圖說:太陽的內部可分為核融合能量核心(Thermonuclear energy core)、輻射層(Radiative zone)、對流層(Convective zone)。
怎麼知道這些事?
我們是怎麼知道太陽裡面長什麼樣子呢?答案是靠多種方式:
太陽的分層與功能
從核心到日冕,太陽的每一層都各司其職:核心產生能量;輻射區與對流區負責將能量傳到外層;光球層放出我們看得見的陽光;色球層和日冕則展現出壯觀的電漿活動。整個太陽就像一台超級複雜又強大的能量機器,不但支撐著太陽系,也影響著地球上的天氣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