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9月1日起,資策會實體人才培訓業務,移轉予「資展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

太陽

透過此任務我將獲得: Through this task I will gain:
 
20

分析力

20

溝通力

20

實踐力

20

主動力

20

創造力

 

第2單元:太陽的外觀

 


主要教學內容

從地球看太陽

從地球看出去,太陽是一顆明亮、閃耀的黃色球體,亮到讓人不能直視,它的視星等大約是 -26.7。早晨日出或傍晚日落時,太陽常常看起來橙紅色,這是因為大氣會把短波長的藍光散射掉,留下比較不容易被散射的紅光,所以我們看到的太陽就變紅了。

 

表面活動熱鬧的太陽

太陽的「表面」其實不是平滑的,而是充滿各種動態現象,包括黑子、閃焰、日珥和像沸水一樣翻滾的粒狀結構。這些現象和太陽強大的磁場有關,也會隨著大約 11 年的太陽活動週期而變化。從內到外,太陽的「大氣層」可以分成三層: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每一層都有不一樣的樣貌與特性。

 

太陽的「表面」:光球層

光球層(Photosphere)是我們從地球看到的太陽表面,厚度約 500 公里,溫度大約是攝氏 5,500 度,發出幾乎所有可見光。

我們看到的亮亮太陽,就是來自這一層。這裡也有許多活動的現象,例如:

  • 粒狀結構(Granulation):就像太陽表面在「冒泡泡」,這些明亮小顆粒大約 1,000 公里寬,是熱氣體從內部上升冷卻後下沉造成的對流現象,每個顆粒大約持續幾分鐘。
  • 太陽黑子(Sunspots):表面出現的黑點,溫度比周圍低(約攝氏 3,500–4,500 度),是磁場阻礙對流造成的。黑子大小差很多,有時像地球那麼大,常成對或成群出現,而且會隨著太陽活動週期增減。
  • 光斑(Faculae):和黑子相反,是比較亮的區域,通常出現在黑子旁邊,因為磁場造成這裡略微升溫。

圖說:透過可見光觀測,我們可以看到太陽的光球層,其表面分布著太陽黑子。

 

過渡地帶:色球層

色球層(Chromosphere)位於光球層上方,厚度大約 2,000–3,000 公里,溫度由下往上升高,約從攝氏 3,700 度升到 17,000 度左右。一般情況下看不太到,只有日全食或用特殊濾鏡(例如 Hα 濾光片)才能看到它淡紅色的樣貌。這一層有不少特殊現象:

  • 針狀物(Spicules):像小噴泉一樣噴出細長氣流,直徑大約 500 公里,高可達 10,000 公里,持續時間 5–10 分鐘,看起來像太陽表面的「毛刺」。
  • 日珥(Prominences):懸在太陽邊緣的電漿雲,由磁場支撐,有時像大拱門,有時像火焰,可以持續數週。
  • 閃焰(Flares):色球層中的磁場突然重新連接,釋放出巨大能量,在幾分鐘內產生強烈紫外線與 X 射線,會對太空天氣造成很大影響。

圖說:透過 H-alpha 波段觀測,我們得以看到太陽的色球層,並清楚觀察日珥等活動現象。

 

外層大氣:日冕

日冕(Corona)是太陽最外層的大氣,延伸幾百萬公里,溫度可高達攝氏 100  200 萬度。雖然溫度超高,但因為密度低,所以它發出的可見光非常微弱,平常看不到,只有日全食或用特殊儀器才能觀察。

  • 冕洞與冕流(Coronal Holes & Streamers):日冕外觀像銀白色的光暈,活動旺盛時呈圓形,寧靜時拉長成流線型。冕洞是密度低的黑暗區域,冕流則是沿著磁場線延展的明亮結構。
  • 日冕物質拋射(CME):當日冕爆發時,會將大量電漿以數百到數千公里每秒的速度拋向太空,可能影響地球的磁場與通訊。
  • 太陽風:太陽風是日冕持續釋放出來的帶電粒子流,速度大約在每秒 300 800 公里之間,會影響整個太陽系。當它與地球磁場互動時,有時會產生極光這種壯觀的現象,特別是在太陽風速度較快或磁場方向與地球相反的情況下。
  • 日冕的高溫:儘管位置在太陽外層,但卻比靠內的光球層還熱,這可能是因為太陽磁場釋放的能量使電漿粒子運動速度變快,導致溫度升高。這種「為何外層反而更熱」的現象,至今仍是天文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圖說:在日全食發生時,月亮遮住了強烈的光球層,使我們能以肉眼直接看到原本難以觀測的日冕,也就是太陽的外層大氣結構。Image Credit & Copyright: Phil Hart

 

總結:活力四射的太陽

太陽的外觀由光球層的明亮表面、色球層的紅色火焰和日冕的銀白光暈組成,各層都展現出太陽的動態與活力。

從粒狀結構與黑子,到日珥與閃焰,再到日冕的爆發與太陽風,這些現象都是太陽作為一顆活躍恆星的重要表現,也直接影響整個太陽系的環境。

 

 

評量 Evaluation 1: 請問太陽黑子出現在哪一層?



 已過關  未過關  目前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