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No events
分析力
溝通力
實踐力
主動力
創造力
主要教學內容:
太陽11 年起伏的磁場節奏
太陽活動週期是太陽磁場活動的周期性變化,主要表現在太陽黑子、閃焰、日珥和日冕物質拋射等現象的數量與強度的起伏。這個週期平均約為 11 年,被稱為「太陽週期」。每個太陽週期自黑子數量最少的「極小期」開始,接著逐步上升至「極大期」,此時太陽活動最為劇烈,常伴隨強烈的太陽閃焰與日冕物質拋射(CME),之後再緩慢下降,進入下一個極小期。這一過程反映了太陽磁場在高活躍與低活躍狀態之間的自然轉換,並伴隨磁極翻轉。
目前太陽正處於第 25 活動週期中。2024 年 10 月 15 日,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聯合宣布,太陽已正式進入第 25 太陽週期的極大期階段,預計將持續至 2026 年左右。然而,極大期的確切時間點通常需待太陽活動明顯下降後,透過數據回溯進行確認。
太陽黑子的分布與變化透過「太陽黑子蝴蝶圖」清楚展現了活動規律,並與太陽磁場每 11 年翻轉一次的現象密切相關。如果從磁場的變化來看,太陽的完整磁場週期為 22 年,因為需兩個 11 年週期才能讓南北磁極回到原本方向。
太陽活動週期的物理機制
太陽活動的根源在於太陽內部磁場的生成與演化。對流區中的電漿會因為差異自轉(赤道轉得比極區快)而使磁場扭曲與纏繞,形成複雜的磁力線結構。這些磁場浮出表面後,便引發黑子、閃焰等活動。
太陽黑子數量:週期的主要指標
太陽活動週期以太陽黑子數量的變化為主要指標。黑子是光球層上較暗的區域,溫度約為攝氏 3,500 度至攝氏 4,500度,低於周圍的約攝氏 5,500 度。黑子的強磁場會抑制熱對流,使其顯得較暗。黑子多成對或成群出現,包含中央較暗的本影與周圍較亮的半影。其尺寸可從數百公里到數萬公里不等,壽命則從數小時到數月。黑子的數量直接反映太陽的活動強弱,並構成判斷太陽週期階段的重要依據。
圖說:人類歷史記錄到的前 24 個太陽週期的太陽黑子數量變化圖,紅色部分為目前第 25 太陽週期的預測曲線。
圖說:當太陽處於活動高峰期時,表面的黑子數量會顯著增加,並可能出現特別巨大的太陽黑子群。
太陽黑子蝴蝶圖
太陽黑子蝴蝶圖是一種展示黑子隨時間與緯度分布變化的圖表(如下圖)。圖中的橫軸是時間,縱軸是太陽緯度,圖上黑子的出現位置與密度呈現出像蝴蝶翅膀般的對稱形狀,因此得名。此圖揭示出黑子從高緯度(約 ±35 度)逐漸向赤道靠近(約 ±5 度)的趨勢,這種遷移在每個 11 年週期中反覆出現,反映出磁力線從太陽內部浮出與移動的過程,也與磁場極性翻轉密切相關。
太陽活動的影響
太陽活動週期對地球與太陽系環境有實質影響,包含以下幾點:
總結
太陽活動週期是磁場變化的具體表現,黑子數量變化與蝴蝶圖是其關鍵觀測指標,這些現象不僅揭示太陽內部的運作,也對我們的太空環境與地球日常生活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