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9月1日起,資策會實體人才培訓業務,移轉予「資展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

火星

透過此任務我將獲得: Through this task I will gain:
 
20

分析力

20

溝通力

20

實踐力

20

主動力

20

創造力

 

第5單元:火星隕石坑的撞擊印記

 


主要教學內容

隕石坑是當物體撞擊行星或衛星等岩質表面時形成的。撞擊會在表面留下圓形或不規則的凹痕,隕石坑周圍通常環繞著被拋射出的物質。這些噴射物不僅提供撞擊過程的信息,也包含行星表面下方結構的線索,因此成為科學家研究的重點。

隕石撞擊的角度會顯著影響隕石坑的形態。當物體以小於20度的角度撞擊火星時,隕石坑往往呈現不規則形狀,且噴射物質沿撞擊方向呈蝶形分布,有些區域甚至可能缺乏噴射物覆蓋。為了分析這些特殊形態,科學家會測量隕石坑的圓度比值(circularity ratio)來推估隕石撞擊地表的夾角。

圓度比值的公式為: (4πA) / (P)2A為隕石坑面積,P為隕石坑周長。

如果圓度比值低於0.925,通常表示撞擊角度較低,並與蝶形噴射物分布相關。研究這些特徵有助於揭示撞擊事件如何改變行星表面的地質結構與演化過程。

圖說:由歐洲太空總署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拍攝的火星蝶形隕石坑。畫面中可見一個大型狹長撞擊坑,長約24.4公里、寬約11.2公里,最大深度約650公尺,低於周圍平原地帶。此次撞擊產生的噴射物沿隕石坑向外延伸,包括位於西北與東南方向的兩個顯著舌狀區域,呈現典型的蝶形分布。資料來源:ESA

 

其他建議學習

更多學習資訊及問題解答,請參閱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自主學習「火星」專區相關連結

評量 Evaluation 1: 當物體以小於20度的角度撞擊火星時,隕石坑往往呈現什麼形狀?



 已過關  未過關  目前關